第十九章 攻宁国遇强敌两帅受挫 造飞(3 / 5)
箭楼最高平台自底盘起高28.4尺(约9米)。箭楼结构分为三段制作,全部采用卯榫连接。
下部框架结构15.8尺(约5米)高,为第一段,平面长4.5尺(约1.42米),宽3.8尺(约1.2米)。四角方柱边长3.2寸(约10厘米),与底盘左右帮卯榫连接。
中部框架结构12.6尺(约4米)高,为第二段,平面长3.8尺(约1.2米),宽3.8尺。四角方柱边长3.2寸,与第一段框架左右压柱梁采用卯榫连接(前后各短11厘米)。
上部楼阁框架结构6.3尺(约2米)高,为第三段,平面长3.8尺(约1.2米),宽3.8尺。尺寸和中部一样,四脚压四头,怎么连接呢?在这个楼阁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,边长均为1.9寸(约6厘米),与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压柱梁卯榫连接。前后叠压的横梁中间,钻孔打入1至3根竹钉。
楼阁前面正中开一个箭窗,宽1尺(约31.7厘米),可以射杀正面8米远时左右6个垛口内的敌兵。这时第6个垛口离窗口大约38尺(约12米),可以百发百中。内设推拉窗板,不放箭时可以遮掩,留缝观察。因为是俯射,窗台高3.5尺(约1.1米)。以后攻击6米高的城楼也便于放箭。窗口高1.9尺(约0.6米),上沿离地5.4尺(约1.71米)。楼阁内可以站两个弓箭手,轮流放箭。
楼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,有1.9尺(约0.6米)宽。后半部分地板,一半固定,一半可动,作为进出口的门板。它与一边的楼板通过户枢(门轴)连接,可从下方向一边掀开。
地板门为正方,边长1.9尺(约0.6米)。门板也是正方,边长2.2尺(约0.7米)。门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,长12.6尺(约4米),宽1.5尺(约0.48米),起点是箭楼第一段的平台,梯脚离后门边0.95尺(约0.3米)。这个平台自底盘起高15.8尺(约5米)。其后面外部有一条固定在平台横梁和底盘上的斜梯,宽1.5尺。梯脚距底盘后端1.3尺(约0.4米)。这部斜梯同时起到拉固箭楼的作用。
5米高楼阁在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箭窗,窗口也宽8寸,也有推拉窗板。此箭窗用于偷射城头的敌兵。由于低于城墙高度,偷射时须仰射,窗台高4.5尺(约1.43米),可以挡住头部以下身体。窗口高1.2尺(约0.38米)。
这个楼阁可以安置1个弓箭手,如果顶部楼阁有人受伤,可以上去替换。
箭楼前后端还各有两根原木斜支柱,平均直径0.32尺(约10厘米),固定在底盘上。上端固定点在箭楼四角方柱3米高处。前支柱脚中心距箭楼前端1米,离底盘前端0.4米。后支柱脚中心距底盘后端0.9米,离箭楼后端1米。从侧面看,斜支柱与箭楼3米高平面形成等腰梯形,稳定性较好。
为了防止箭楼车在推行时因路面不平引起左右歪斜、倾倒,在其四角方柱外侧左右10尺(约3.2米)高处,各安置两根防倾倒斜支柱,皆3.8米长。两柱之间用一根纵杆连接。在10尺支撑点下方8尺(约2.53米)处方柱上各安置一根横梁,固定斜支柱。全部卯榫连接。四脚端离水平地面10厘米。
在箭楼两侧内面,每3米高,安装有“x”形剪刀撑,采用边长0.16尺(约5厘米)方条。交叉点采用凹槽对合。第二层剪刀撑(6米高)恰好把第一段箭楼和第二段箭楼拉住。
箭楼5米平台,2米高的前面和两侧用木板封闭,从2米高起直到楼顶,四面都用木板封闭,为了秋冬时挡风。9米平台楼阁顶部也用木板封闭,前高后低(后柱1.8米高),外表刷桐油,以防雨水侵蚀。5米台以下的前面和两侧,采用竹篱笆封闭。从底盘后端到箭楼内,全部铺板。底层可以藏兵。
箭楼两侧2米高还设置有斜顶挡箭板蓬,长2.5米,水平宽0.9米,蓬檐离地1.3米。挡箭蓬前端超出箭楼前柱1米,后端超出箭楼后柱0.3米,采用三根斜方撑固定在底盘上。用来保护推车兵。在箭楼四柱两侧0.65米高各有一根推车长把手,可由4人双手推车。
楼车前轮轴位于箭楼前斜柱双脚连线处,后轮轴位于箭楼后斜柱双脚连线处。四轮直径0.6米,6根辐条。
朱元璋听完宋思颜的详细介绍,比他想象的还好,很满意,同意按照这个设计制作。
箭楼车造好后,朱元璋主持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。他的营帐靠后正中有一张方桌,方桌前有一块三角支架长方图板。朱元璋坐在图板的左边文椅上,冯国用站在图板右边。宋思颜坐在冯国用右边的文椅上。两边纵向各有4把文椅,坐着常遇春、徐达、胡大海、郭兴和郭英等3个总管。这次,朱元璋扩大了参会人员范围,破例通知弓箭队的镇抚和工事队的镇抚参加。两人坐在末端临时增加的方凳上。
朱元璋首先讲话,说道:“我们的云梯攻城方法是跟元寇学的,此法不善。云梯分得开,两边垛口对登梯的步兵形成夹击。而我们的弓箭手少,战线长,兵力分散,不利掩护攻城。这次遇到周军强大的弓箭部曲,这种攻城的弱点暴露无遗,白白牺牲几千兄弟。这不怪尔。此后,我们改变攻城术,要以最小的代价攻取城池。我和冯指挥使、宋参议商议后,想出一个新的攻城法,现由冯指挥使讲给诸位听。诸位仔细听,听完想一想,看看还有甚么问题。”
接着,冯国用说道:“这块板上有张攻城图,下面我结合这张图来讲,大家则易理解。”
长方图板上贴着一张草图。最上方从右至左写着三个字——攻城图。三字下是一条城墙垛口图形,画有24个垛口,中间10个垛口上方编写了序号(右数一至十),每个垛口向下画有小半截梯子的图形,像“月”字,多了几横。中间10个垛口右边有7个垛口,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“右1”字,自左向右依次是“右2”、“右3”……,直到“右7”。中间10个垛口左边也是7个垛口,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“左1”字,自右向左依次是“左2”、“左3”……,直到“左7”。
右1、右2垛口之间下方画有一个正方符号(□),中间有一根纵向箭头(↑),代表箭楼。其下方标明“甲”。左1、左2垛口之间下方也有一个正方符号(□),中间也有一根上纵向箭头(↑),代表箭楼。其下方标明“乙”。
两座箭楼符号之间画了3条长横线,代表三排战墙(挡箭墙)。与10个序号垛口基本对齐。第三排战墙正中下方有一个小圆圈,中间有个“人”字,代表短弓队指挥官。它的下面有两条水平波浪线(﹌),与24个垛口线基本平齐,代表护城河。对着右1垛口、左1垛口的护城河图形上各有两条垂直短线,代表架设的两座浮桥。从右至左分别标明甲、乙。
冯国用先说明攻城的目标和部队:攻城,重点进攻相对薄弱的一面。这次选南城,具体部位定在南门(定寇门)到西南门(平寇门)城墙中间的10个垛口和左右两边的7个垛口。总长大约113尺(约35.8米)。攻城掩护部队是四个弓箭队,一个长弓队,500人。三个短弓队,120人,分为中路队60人、右翼队30人、左翼队30人。另外还有六名特士,也是短弓手。登梯攻城部队分两路,每路暂定1000人。徐达所部一路,常遇春所部一路。每路分成20个小队,每队5组,每组10人。
冯国用停顿了一下,开始指着草图解说:攻城分四步走。第一步,攻城器械和短弓队预先潜入阵地。攻城当日卯时(5点)、天亮前,把留在河对岸的云梯车,选10辆推到中部这10个垛口前,距离大约两丈(约6.3米)。推车兵就在挡箭蓬里等待天亮进攻,携带手刀,以防不测。然后把两辆箭楼车推过河,进入阵地。右边箭楼对准右1、右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,着重击阻右1、右2垛口。
离垛口25尺(约7.92米)。带上25尺的绳子量准了安置。左边箭楼对准左1、左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,着重击阻左1、左2垛口。距离亦是25尺。箭楼与中路阵地的战墙之间是步兵进攻登梯的通道口。
派两个手刀兵进入箭楼底层,作为暗哨警戒。派两队巡逻哨,在箭楼两侧第一排战墙里悄悄巡逻,防止敌人潜出破坏箭楼。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器械,绝对不许出事。每座箭楼顶部楼阁隐蔽两名弓箭特士。中部楼阁隐蔽一名弓箭特士。箭楼一到位,这六士马上进入岗位,监视城头。若发现敌兵点燃火苗箭,欲射箭楼,马上射杀。除此,切勿惊动敌军。
说到这里,冯国用指着图上的长线说:同时,工事兵把这三排战墙安置好。中路战墙,每排10面,对准10个垛口墙。甲箭楼右翼的战墙,每排6面,5面对准右3至右7垛口,1面挡右侧。右翼短弓队击阻右3至右7五个垛口。乙箭楼左翼战墙,每排6面,5面对准左3至左7垛口,1面挡左侧。左翼短弓队击阻左3至左7五个垛口。
第一排战墙距离城墙3丈(约9.5米),第二排距离第一排5尺(约1.6米),第三排距离第二排也是5尺。战墙摆好后,短弓队在天亮前潜入阵地隐蔽。中路阵地,每排20人。左翼右翼阵地,每排10人。
这种战墙属于竹木结构,是朱氏红军夺取太平城后,由冯国用设计、李善长负责制作的。高约1.4米,长约1.4米。在朱元璋攻夺集庆(金陵)城对付元军的马军时发挥过巨大作用。
讲完第一步,冯国用接着说:第二步,云梯靠墙,长弓队放乱箭,攻击城头。天微亮时,把云梯车推到10个垛口。一部云梯堵一个垛口,中间不留空口。同时,500名长弓手到达护城河南岸,排成五排待命。第一排离河边一丈(3.17米)远,距离城墙约17丈(53.9米)。因此,各排长弓手要注意控制力度。图上我只画了一排。当战鼓敲响,声音很重、较慢,是命令长弓队放箭。 ↑返回顶部↑
下部框架结构15.8尺(约5米)高,为第一段,平面长4.5尺(约1.42米),宽3.8尺(约1.2米)。四角方柱边长3.2寸(约10厘米),与底盘左右帮卯榫连接。
中部框架结构12.6尺(约4米)高,为第二段,平面长3.8尺(约1.2米),宽3.8尺。四角方柱边长3.2寸,与第一段框架左右压柱梁采用卯榫连接(前后各短11厘米)。
上部楼阁框架结构6.3尺(约2米)高,为第三段,平面长3.8尺(约1.2米),宽3.8尺。尺寸和中部一样,四脚压四头,怎么连接呢?在这个楼阁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,边长均为1.9寸(约6厘米),与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压柱梁卯榫连接。前后叠压的横梁中间,钻孔打入1至3根竹钉。
楼阁前面正中开一个箭窗,宽1尺(约31.7厘米),可以射杀正面8米远时左右6个垛口内的敌兵。这时第6个垛口离窗口大约38尺(约12米),可以百发百中。内设推拉窗板,不放箭时可以遮掩,留缝观察。因为是俯射,窗台高3.5尺(约1.1米)。以后攻击6米高的城楼也便于放箭。窗口高1.9尺(约0.6米),上沿离地5.4尺(约1.71米)。楼阁内可以站两个弓箭手,轮流放箭。
楼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,有1.9尺(约0.6米)宽。后半部分地板,一半固定,一半可动,作为进出口的门板。它与一边的楼板通过户枢(门轴)连接,可从下方向一边掀开。
地板门为正方,边长1.9尺(约0.6米)。门板也是正方,边长2.2尺(约0.7米)。门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,长12.6尺(约4米),宽1.5尺(约0.48米),起点是箭楼第一段的平台,梯脚离后门边0.95尺(约0.3米)。这个平台自底盘起高15.8尺(约5米)。其后面外部有一条固定在平台横梁和底盘上的斜梯,宽1.5尺。梯脚距底盘后端1.3尺(约0.4米)。这部斜梯同时起到拉固箭楼的作用。
5米高楼阁在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箭窗,窗口也宽8寸,也有推拉窗板。此箭窗用于偷射城头的敌兵。由于低于城墙高度,偷射时须仰射,窗台高4.5尺(约1.43米),可以挡住头部以下身体。窗口高1.2尺(约0.38米)。
这个楼阁可以安置1个弓箭手,如果顶部楼阁有人受伤,可以上去替换。
箭楼前后端还各有两根原木斜支柱,平均直径0.32尺(约10厘米),固定在底盘上。上端固定点在箭楼四角方柱3米高处。前支柱脚中心距箭楼前端1米,离底盘前端0.4米。后支柱脚中心距底盘后端0.9米,离箭楼后端1米。从侧面看,斜支柱与箭楼3米高平面形成等腰梯形,稳定性较好。
为了防止箭楼车在推行时因路面不平引起左右歪斜、倾倒,在其四角方柱外侧左右10尺(约3.2米)高处,各安置两根防倾倒斜支柱,皆3.8米长。两柱之间用一根纵杆连接。在10尺支撑点下方8尺(约2.53米)处方柱上各安置一根横梁,固定斜支柱。全部卯榫连接。四脚端离水平地面10厘米。
在箭楼两侧内面,每3米高,安装有“x”形剪刀撑,采用边长0.16尺(约5厘米)方条。交叉点采用凹槽对合。第二层剪刀撑(6米高)恰好把第一段箭楼和第二段箭楼拉住。
箭楼5米平台,2米高的前面和两侧用木板封闭,从2米高起直到楼顶,四面都用木板封闭,为了秋冬时挡风。9米平台楼阁顶部也用木板封闭,前高后低(后柱1.8米高),外表刷桐油,以防雨水侵蚀。5米台以下的前面和两侧,采用竹篱笆封闭。从底盘后端到箭楼内,全部铺板。底层可以藏兵。
箭楼两侧2米高还设置有斜顶挡箭板蓬,长2.5米,水平宽0.9米,蓬檐离地1.3米。挡箭蓬前端超出箭楼前柱1米,后端超出箭楼后柱0.3米,采用三根斜方撑固定在底盘上。用来保护推车兵。在箭楼四柱两侧0.65米高各有一根推车长把手,可由4人双手推车。
楼车前轮轴位于箭楼前斜柱双脚连线处,后轮轴位于箭楼后斜柱双脚连线处。四轮直径0.6米,6根辐条。
朱元璋听完宋思颜的详细介绍,比他想象的还好,很满意,同意按照这个设计制作。
箭楼车造好后,朱元璋主持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。他的营帐靠后正中有一张方桌,方桌前有一块三角支架长方图板。朱元璋坐在图板的左边文椅上,冯国用站在图板右边。宋思颜坐在冯国用右边的文椅上。两边纵向各有4把文椅,坐着常遇春、徐达、胡大海、郭兴和郭英等3个总管。这次,朱元璋扩大了参会人员范围,破例通知弓箭队的镇抚和工事队的镇抚参加。两人坐在末端临时增加的方凳上。
朱元璋首先讲话,说道:“我们的云梯攻城方法是跟元寇学的,此法不善。云梯分得开,两边垛口对登梯的步兵形成夹击。而我们的弓箭手少,战线长,兵力分散,不利掩护攻城。这次遇到周军强大的弓箭部曲,这种攻城的弱点暴露无遗,白白牺牲几千兄弟。这不怪尔。此后,我们改变攻城术,要以最小的代价攻取城池。我和冯指挥使、宋参议商议后,想出一个新的攻城法,现由冯指挥使讲给诸位听。诸位仔细听,听完想一想,看看还有甚么问题。”
接着,冯国用说道:“这块板上有张攻城图,下面我结合这张图来讲,大家则易理解。”
长方图板上贴着一张草图。最上方从右至左写着三个字——攻城图。三字下是一条城墙垛口图形,画有24个垛口,中间10个垛口上方编写了序号(右数一至十),每个垛口向下画有小半截梯子的图形,像“月”字,多了几横。中间10个垛口右边有7个垛口,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“右1”字,自左向右依次是“右2”、“右3”……,直到“右7”。中间10个垛口左边也是7个垛口,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“左1”字,自右向左依次是“左2”、“左3”……,直到“左7”。
右1、右2垛口之间下方画有一个正方符号(□),中间有一根纵向箭头(↑),代表箭楼。其下方标明“甲”。左1、左2垛口之间下方也有一个正方符号(□),中间也有一根上纵向箭头(↑),代表箭楼。其下方标明“乙”。
两座箭楼符号之间画了3条长横线,代表三排战墙(挡箭墙)。与10个序号垛口基本对齐。第三排战墙正中下方有一个小圆圈,中间有个“人”字,代表短弓队指挥官。它的下面有两条水平波浪线(﹌),与24个垛口线基本平齐,代表护城河。对着右1垛口、左1垛口的护城河图形上各有两条垂直短线,代表架设的两座浮桥。从右至左分别标明甲、乙。
冯国用先说明攻城的目标和部队:攻城,重点进攻相对薄弱的一面。这次选南城,具体部位定在南门(定寇门)到西南门(平寇门)城墙中间的10个垛口和左右两边的7个垛口。总长大约113尺(约35.8米)。攻城掩护部队是四个弓箭队,一个长弓队,500人。三个短弓队,120人,分为中路队60人、右翼队30人、左翼队30人。另外还有六名特士,也是短弓手。登梯攻城部队分两路,每路暂定1000人。徐达所部一路,常遇春所部一路。每路分成20个小队,每队5组,每组10人。
冯国用停顿了一下,开始指着草图解说:攻城分四步走。第一步,攻城器械和短弓队预先潜入阵地。攻城当日卯时(5点)、天亮前,把留在河对岸的云梯车,选10辆推到中部这10个垛口前,距离大约两丈(约6.3米)。推车兵就在挡箭蓬里等待天亮进攻,携带手刀,以防不测。然后把两辆箭楼车推过河,进入阵地。右边箭楼对准右1、右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,着重击阻右1、右2垛口。
离垛口25尺(约7.92米)。带上25尺的绳子量准了安置。左边箭楼对准左1、左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,着重击阻左1、左2垛口。距离亦是25尺。箭楼与中路阵地的战墙之间是步兵进攻登梯的通道口。
派两个手刀兵进入箭楼底层,作为暗哨警戒。派两队巡逻哨,在箭楼两侧第一排战墙里悄悄巡逻,防止敌人潜出破坏箭楼。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器械,绝对不许出事。每座箭楼顶部楼阁隐蔽两名弓箭特士。中部楼阁隐蔽一名弓箭特士。箭楼一到位,这六士马上进入岗位,监视城头。若发现敌兵点燃火苗箭,欲射箭楼,马上射杀。除此,切勿惊动敌军。
说到这里,冯国用指着图上的长线说:同时,工事兵把这三排战墙安置好。中路战墙,每排10面,对准10个垛口墙。甲箭楼右翼的战墙,每排6面,5面对准右3至右7垛口,1面挡右侧。右翼短弓队击阻右3至右7五个垛口。乙箭楼左翼战墙,每排6面,5面对准左3至左7垛口,1面挡左侧。左翼短弓队击阻左3至左7五个垛口。
第一排战墙距离城墙3丈(约9.5米),第二排距离第一排5尺(约1.6米),第三排距离第二排也是5尺。战墙摆好后,短弓队在天亮前潜入阵地隐蔽。中路阵地,每排20人。左翼右翼阵地,每排10人。
这种战墙属于竹木结构,是朱氏红军夺取太平城后,由冯国用设计、李善长负责制作的。高约1.4米,长约1.4米。在朱元璋攻夺集庆(金陵)城对付元军的马军时发挥过巨大作用。
讲完第一步,冯国用接着说:第二步,云梯靠墙,长弓队放乱箭,攻击城头。天微亮时,把云梯车推到10个垛口。一部云梯堵一个垛口,中间不留空口。同时,500名长弓手到达护城河南岸,排成五排待命。第一排离河边一丈(3.17米)远,距离城墙约17丈(53.9米)。因此,各排长弓手要注意控制力度。图上我只画了一排。当战鼓敲响,声音很重、较慢,是命令长弓队放箭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