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(3 / 7)
左君弼,庐州(今合肥市)人。他的父亲叫左武,字继之,排行十七,世袭千户(正五品),诰封将军(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)。有三子:君美、君弼、君辅。老大君美捕鱼为业,老二君弼、老三君辅随父亲在军中效命。赵普胜、李普胜起义后,左君弼和父亲跟随元朝大军征伐过他们,致使他们离开了含山县、无为州。
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,又看到天下大乱,“天完国”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,就采取了投机的策略,召集数千人起义,加入了彭莹玉的义军。但是他的部队不穿绛色衣,一律身穿青衣、交领左衽,被称为“天完”青军。
但是,这未能化解他和赵普胜、李普胜及廖永安的宿仇。
1353年十月,彭莹玉于瑞州(今江西高安市)牺牲后,左君弼独占庐州十余年,虽被封为“天完国”汴梁行省首领,实则独霸一方。他和赵、李、廖的矛盾也公开化了。
赵普胜、廖永安的水军还有几个将领:分别是俞廷玉、俞通海两父子,赵伯仲、赵庸两兄弟,庐州人张德胜、叶升,无为人桑世杰,含山人华高等。
时年五月,左君弼想挖赵、李的墙角,写了一封书信请廖永安两兄弟改换门庭,他们不从。随后,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。
廖永安惨败,死伤不少弟兄。于是写信给朱元璋求援,他在信中表示:如果朱公帮他雪耻,攻打左君弼,愿意带兵马、舟船投靠朱元璋。
朱元璋看信后,高兴地对徐达等人说:“我正在谋划如何渡江,巢湖水军就来归附,我的大事要成矣!”
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,他带上镇抚郑遇春和冯国用及几个亲兵骑马从陆路经含山前往。巢湖(巢县)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线距离48公里处。当天到达后,与廖永安见了面。
廖永安,生一张佛手瓜脸,上宽下窄。长一对武明眉——弯长有角,极为清秀,根根见肉,居额过目,不散不乱,眉伏五彩。下嵌一双雁眼。印堂略宽,下卧一只石狮鼻——山根低凹、较短;年寿弓凸,准头圆大;兰台、廷尉宽大,不露孔。
古代面相学认为:武明眉者聪明能干,富贵之相,兄弟众多,均为富贵。雁眼亦主富贵。石狮鼻主使武贵,却无善终。
朱元璋毫无元帅架子,言辞恳切地对廖永安说:“我有兵马4万多,攻打左君弼不成问题。但是目前粮草缺乏。尔也知晓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尔可否先随我渡江攻占太平(今安徽当涂县),夺取芜湖粮仓,然后再来收拾左君弼?”
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挚的话语打动,同意先到和州,渡江作战。他已听说元军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,就建议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侦察,确定水军前往和州之路。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。
自从离开皇觉寺讨饭,高长老和大师兄使他懂得了有备无患,六安的老儒又告诫他“凡事先谋而后动”。从那时起,朱元璋就不做无准备的事。
朱元璋带着郑遇春、冯国用跟随廖永安沿途侦察水道。
巢湖的形状像一团v形的的云朵,西头圆,东头尖。其东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泻口。湖水出了泻口流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的长江。这条水流叫作裕溪河。
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,叫后河。分支点位于含山县东关镇丛林村的西北处。后河最终经过和州的白桥村(今白桥镇)流入长江。入江口距离下游的针鱼嘴20公里。针鱼嘴是流经和州城的一条小河的入江口。
廖永安带朱元璋侦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。巢湖水军的大船可以沿着后河进入长江,再顺江而下到针鱼嘴,从那里到达和州。
他们乘一条大小适中的船沿着后河顺流而下,路过杨塘埂转向北,过了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,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(铜闸镇东)建有元军水寨。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,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。显然,此路不通了。
于是,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(其西边有个村屯,叫河口村),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,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。尽管这条路比较远,总比无路可走要好。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,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,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(曾设三汊河乡)也建了元军水寨,也是曼济哈雅的。此路也不通。
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,小河汊密如蛛网。他们退回2公里路,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,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,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,最终与长江相通。但是水浅,不可行大船。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,一筹莫展。
在义军水寨,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。由此他想: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,应该也是如此,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。
第二天晚上,突然天降大雨,一连下了十天,河网地区一片汪洋,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。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(约3.2米)左右。
元璋大喜过望,兴奋地喊道:“天助我也!”
机不可失,廖永安马上下令,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,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。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,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。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,通过长江到达和州。从此,廖永安、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。
在巢湖水军经过河口村时,朱元璋叫郑遇春脱掉绛红军衣,乘条2浆小船到铜城闸水寨,诱骗曼济哈雅的水兵到和州购买物品。结果捉住十九人,都是善于操作舟船,懂得水战的。
朱元璋想:廖永安的水师战斗力不强,连左君弼都打不过,一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。于是不耻下问,向元军俘虏请教水战。随后,任命几个经验丰富的俘虏为教头。请他们给廖永安、俞通海等大小水师将领讲课,并上船训练水军。
红军水兵掌握水战的基本知识后,朱元璋萌生一个检验、锻炼水军的想法。随后下令:廖永安、俞通海携郑遇春、赵德胜带领水师入江逆流而上,攻打曼济哈雅的裕溪三汊河水寨。
元军多为大型、中型战舰,有两层或三层兵舱、战舱,最短的也有8.3丈(约26.3米),进退、转弯缓慢。
朱氏水师的大船不超过10丈(约32米),大多数是一批长约5丈(15.8米)、宽约1.5丈(4.8米)的渔舟,叫魛鱼船。船头较小、为方形,尾部宽阔、底尖。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,尾宽便于分水。这种渔船有8棹,16人操作,能乘50人,非常利于作战。还带有一桅风帆。 ↑返回顶部↑
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,又看到天下大乱,“天完国”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,就采取了投机的策略,召集数千人起义,加入了彭莹玉的义军。但是他的部队不穿绛色衣,一律身穿青衣、交领左衽,被称为“天完”青军。
但是,这未能化解他和赵普胜、李普胜及廖永安的宿仇。
1353年十月,彭莹玉于瑞州(今江西高安市)牺牲后,左君弼独占庐州十余年,虽被封为“天完国”汴梁行省首领,实则独霸一方。他和赵、李、廖的矛盾也公开化了。
赵普胜、廖永安的水军还有几个将领:分别是俞廷玉、俞通海两父子,赵伯仲、赵庸两兄弟,庐州人张德胜、叶升,无为人桑世杰,含山人华高等。
时年五月,左君弼想挖赵、李的墙角,写了一封书信请廖永安两兄弟改换门庭,他们不从。随后,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。
廖永安惨败,死伤不少弟兄。于是写信给朱元璋求援,他在信中表示:如果朱公帮他雪耻,攻打左君弼,愿意带兵马、舟船投靠朱元璋。
朱元璋看信后,高兴地对徐达等人说:“我正在谋划如何渡江,巢湖水军就来归附,我的大事要成矣!”
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,他带上镇抚郑遇春和冯国用及几个亲兵骑马从陆路经含山前往。巢湖(巢县)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线距离48公里处。当天到达后,与廖永安见了面。
廖永安,生一张佛手瓜脸,上宽下窄。长一对武明眉——弯长有角,极为清秀,根根见肉,居额过目,不散不乱,眉伏五彩。下嵌一双雁眼。印堂略宽,下卧一只石狮鼻——山根低凹、较短;年寿弓凸,准头圆大;兰台、廷尉宽大,不露孔。
古代面相学认为:武明眉者聪明能干,富贵之相,兄弟众多,均为富贵。雁眼亦主富贵。石狮鼻主使武贵,却无善终。
朱元璋毫无元帅架子,言辞恳切地对廖永安说:“我有兵马4万多,攻打左君弼不成问题。但是目前粮草缺乏。尔也知晓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尔可否先随我渡江攻占太平(今安徽当涂县),夺取芜湖粮仓,然后再来收拾左君弼?”
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挚的话语打动,同意先到和州,渡江作战。他已听说元军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,就建议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侦察,确定水军前往和州之路。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。
自从离开皇觉寺讨饭,高长老和大师兄使他懂得了有备无患,六安的老儒又告诫他“凡事先谋而后动”。从那时起,朱元璋就不做无准备的事。
朱元璋带着郑遇春、冯国用跟随廖永安沿途侦察水道。
巢湖的形状像一团v形的的云朵,西头圆,东头尖。其东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泻口。湖水出了泻口流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的长江。这条水流叫作裕溪河。
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,叫后河。分支点位于含山县东关镇丛林村的西北处。后河最终经过和州的白桥村(今白桥镇)流入长江。入江口距离下游的针鱼嘴20公里。针鱼嘴是流经和州城的一条小河的入江口。
廖永安带朱元璋侦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。巢湖水军的大船可以沿着后河进入长江,再顺江而下到针鱼嘴,从那里到达和州。
他们乘一条大小适中的船沿着后河顺流而下,路过杨塘埂转向北,过了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,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(铜闸镇东)建有元军水寨。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,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。显然,此路不通了。
于是,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(其西边有个村屯,叫河口村),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,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。尽管这条路比较远,总比无路可走要好。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,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,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(曾设三汊河乡)也建了元军水寨,也是曼济哈雅的。此路也不通。
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,小河汊密如蛛网。他们退回2公里路,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,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,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,最终与长江相通。但是水浅,不可行大船。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,一筹莫展。
在义军水寨,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。由此他想: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,应该也是如此,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。
第二天晚上,突然天降大雨,一连下了十天,河网地区一片汪洋,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。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(约3.2米)左右。
元璋大喜过望,兴奋地喊道:“天助我也!”
机不可失,廖永安马上下令,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,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。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,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。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,通过长江到达和州。从此,廖永安、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。
在巢湖水军经过河口村时,朱元璋叫郑遇春脱掉绛红军衣,乘条2浆小船到铜城闸水寨,诱骗曼济哈雅的水兵到和州购买物品。结果捉住十九人,都是善于操作舟船,懂得水战的。
朱元璋想:廖永安的水师战斗力不强,连左君弼都打不过,一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。于是不耻下问,向元军俘虏请教水战。随后,任命几个经验丰富的俘虏为教头。请他们给廖永安、俞通海等大小水师将领讲课,并上船训练水军。
红军水兵掌握水战的基本知识后,朱元璋萌生一个检验、锻炼水军的想法。随后下令:廖永安、俞通海携郑遇春、赵德胜带领水师入江逆流而上,攻打曼济哈雅的裕溪三汊河水寨。
元军多为大型、中型战舰,有两层或三层兵舱、战舱,最短的也有8.3丈(约26.3米),进退、转弯缓慢。
朱氏水师的大船不超过10丈(约32米),大多数是一批长约5丈(15.8米)、宽约1.5丈(4.8米)的渔舟,叫魛鱼船。船头较小、为方形,尾部宽阔、底尖。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,尾宽便于分水。这种渔船有8棹,16人操作,能乘50人,非常利于作战。还带有一桅风帆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