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摇过境 第52节(1 / 4)
魏桓在头顶一轮明亮的月色下慢慢地绕着庭院踱步。
走一步,想一回叶扶琉刚才停步递来的,带着探究的晶亮眼神。
走出半圈,慢慢道,“向叶家坦诚了朝廷身份,会比山匪好?”
魏大:???
——
与此同时,叶羡春关起房门,绷紧的身体放松下来,终于说出了“快走快走”的完整版长句。
“今晚听我说完魏家,咱们明早就搬走。”
第46章
月上中天。皎洁月色透进窗户上新糊的一层碧纱。
叶羡春端着甜汤, 和叶扶琉两个关门对坐。
叶扶琉捧着甜汤催促,“说说看,魏家只剩他们主仆三个, 祖宅落在小镇里,怎么就朝廷勋贵了?”
叶羡春咕嘟嘟地喝汤压惊。
平日在老家隐居,整个月都不见一个生人, 来了趟五口镇倒好, 上岸碰着一群打架斗殴的,进门跟魏家三个同时说上话了!越回想越心慌, 简直要了他半条命去。
喝完半碗甜汤,一抹嘴, 话音终于不打颤了。
“魏家只剩魏三郎一个男丁没错,但魏家还、还有个女儿嘛。”
叶扶琉喝汤的动作一顿。
不错, 魏桓是说过, 他家里有个长姊,出嫁后生下独子, 是他的外甥。
“魏家武将门第出身, 女儿嫁的可不是寻常人家, 她高嫁入宗室, 做了安王的侧妃。安王登基成了先帝,魏家女儿入宫封妃,魏三郎就此成了皇亲国戚。”
叶扶琉思绪急转:“那魏家女儿生下的独子。嘶,该不会就是现今宫里那位……?”
“嘘……”叶羡春紧张道, “先帝膝下可不就一个皇嗣?幼年登基,太后垂帘, 就是当今高坐龙椅的官家。”
叶扶琉不再说话,低头喝了两匙甜汤, 放下汤匙,笑了。
“魏家还真是好大来头。叶家隔壁住了个国舅啊。”
她隔窗瞥了眼庭院。视线越过院墙,魏家的二层小木楼安静矗立在夜色中。
“三兄说说看,好好一个皇亲国戚,不在京城安享富贵,怎么隐姓埋名,静悄悄躲江南小镇子来了?寻我们平头老百姓的乐子呢?”
叶羡春关起门来和幺妹讲故事,人不露怵了,越说越顺畅。
“魏家说到底是新贵。官家登基时才几岁?魏太后垂帘听政,母家得用的只有这一个魏三郎。他在京城得势那几年可着实没少折腾。一场党争大案,先和后战,清洗了小半个朝廷的文臣,余波至今未绝。京城于他可不是安享富贵的好地方。后来听说人生了重病?归隐江南老家养病,说得过去。”
叶羡春边喝甜汤边说,叶扶琉仔细听着。
党争大案,先和后战,她听过的。
北地十三州久未收复,中原无险可守,北边,西边,西北边,戈壁来的胡人,草原来的蛮人,全把中原疆土百姓当做肥羊。早年几次南侵,朝廷还领兵硬碰硬地打,拿五倍十倍的人命扛。
后来屡战屡败,打得失了锐气,朝廷渐渐起了求和的风声。但求和辱国,朝野文人骂声一片。 ↑返回顶部↑
走一步,想一回叶扶琉刚才停步递来的,带着探究的晶亮眼神。
走出半圈,慢慢道,“向叶家坦诚了朝廷身份,会比山匪好?”
魏大:???
——
与此同时,叶羡春关起房门,绷紧的身体放松下来,终于说出了“快走快走”的完整版长句。
“今晚听我说完魏家,咱们明早就搬走。”
第46章
月上中天。皎洁月色透进窗户上新糊的一层碧纱。
叶羡春端着甜汤, 和叶扶琉两个关门对坐。
叶扶琉捧着甜汤催促,“说说看,魏家只剩他们主仆三个, 祖宅落在小镇里,怎么就朝廷勋贵了?”
叶羡春咕嘟嘟地喝汤压惊。
平日在老家隐居,整个月都不见一个生人, 来了趟五口镇倒好, 上岸碰着一群打架斗殴的,进门跟魏家三个同时说上话了!越回想越心慌, 简直要了他半条命去。
喝完半碗甜汤,一抹嘴, 话音终于不打颤了。
“魏家只剩魏三郎一个男丁没错,但魏家还、还有个女儿嘛。”
叶扶琉喝汤的动作一顿。
不错, 魏桓是说过, 他家里有个长姊,出嫁后生下独子, 是他的外甥。
“魏家武将门第出身, 女儿嫁的可不是寻常人家, 她高嫁入宗室, 做了安王的侧妃。安王登基成了先帝,魏家女儿入宫封妃,魏三郎就此成了皇亲国戚。”
叶扶琉思绪急转:“那魏家女儿生下的独子。嘶,该不会就是现今宫里那位……?”
“嘘……”叶羡春紧张道, “先帝膝下可不就一个皇嗣?幼年登基,太后垂帘, 就是当今高坐龙椅的官家。”
叶扶琉不再说话,低头喝了两匙甜汤, 放下汤匙,笑了。
“魏家还真是好大来头。叶家隔壁住了个国舅啊。”
她隔窗瞥了眼庭院。视线越过院墙,魏家的二层小木楼安静矗立在夜色中。
“三兄说说看,好好一个皇亲国戚,不在京城安享富贵,怎么隐姓埋名,静悄悄躲江南小镇子来了?寻我们平头老百姓的乐子呢?”
叶羡春关起门来和幺妹讲故事,人不露怵了,越说越顺畅。
“魏家说到底是新贵。官家登基时才几岁?魏太后垂帘听政,母家得用的只有这一个魏三郎。他在京城得势那几年可着实没少折腾。一场党争大案,先和后战,清洗了小半个朝廷的文臣,余波至今未绝。京城于他可不是安享富贵的好地方。后来听说人生了重病?归隐江南老家养病,说得过去。”
叶羡春边喝甜汤边说,叶扶琉仔细听着。
党争大案,先和后战,她听过的。
北地十三州久未收复,中原无险可守,北边,西边,西北边,戈壁来的胡人,草原来的蛮人,全把中原疆土百姓当做肥羊。早年几次南侵,朝廷还领兵硬碰硬地打,拿五倍十倍的人命扛。
后来屡战屡败,打得失了锐气,朝廷渐渐起了求和的风声。但求和辱国,朝野文人骂声一片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