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三章(3 / 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有人表示赞同,以为长安遭遇难题,此番必有事相求,处置得当,建康必能占据优势。
  有人坚决反对,甚至还想劝说桓容,秦帝真意如何,实在难以预料。陛下万乘之尊,绝不能轻易冒险,最好连巡狩都取消。
  朝堂上意见不统一,双方都是有理有据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  桓容不想浪费时间,目光直接转向郗愔。
  郗丞相没有让他失望,很快给出肯定意见,支持天子巡狩。
  “会面之地需得谨慎。”
  北地常年不太平,边界告急,又有大旱蝗灾,在郗愔看来,秦璟此行九成是为求和。既如此,见一见又何妨?
  如果操作得当,能为朝廷争取不少好处。
  纵然不能一举拿下长安,一统中原,却能进一步了解北地虚实,为今后起兵做出准备。
  双方都是汉家政权,秦氏兵强马壮,奈何粮草不济,内忧外患不绝。桓汉兵力稍逊,然上下一心,且两年粮食大熟,国库府库充裕,优势和劣势互相抵达,可谓旗鼓相当。
  如果立即开战,双方胜负难料。
  得知高车和乌孙联合起兵,有南-侵-劫-掠-之意,朔方等地陆续告急,郗愔和谢安的意见相同,不宜在此时同长安起干戈。
  汉末以来的教训太过深刻,中原被铁蹄践踏,汉家百姓被胡贼-蹂-躏,惨烈的一幕幕犹在眼前。
  当下要务,是将高车和乌孙挡在中原之外。
  如果任由胡贼南下,再次占据北方,他们都将成为汉家的罪人!
  换成七年前,郗愔不会立即做出决断,至少会犹豫一下。
  但是,随着某只蝴蝶扇动翅膀,想方设法推行施政理念,有空子就钻,各种潜移默化,从郗愔到谢安,再到郗超、谢玄和王献之,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。
  哪怕是王蕴等前朝外戚,遇上牵涉到胡人之事,都会深入考量,不单以家族利益衡量,不计较一时得失,开始放眼全局。
  对于这种变化,桓容自是喜闻乐见。
  当然,有高瞻远瞩的,自然也会有顽固不化的。
  对于这些人,桓容的态度十分明确,并没有一刀切,该用的还是会用。
  在某件事上想不开,不代表没有其他才能。
  例如前岁选官的几名庾氏郎君,对桓容的施政理念抱持怀疑,照样不妨碍他们在财政和军事上有所作为。即使对天子的某项政策不满,该完成的工作一样完成,高标准严要求超规格,十足令人惊叹。
  遇上此类情况,桓容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  就当这些都是“偏科”人才,大手一挥,全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,尽量少让他们接触“不该接触”的,自然不会生出太多的烦心事。
  再者说,朝中有郗愔谢安诸位大佬,这些新人再蹦高,照样掀不起多大的浪花。
  不是桓容爱好找-虐,想给自己找不自在,而是朝中需要不同的声音。
  他制定的政策就一定对吗?
  出于好意的施政理念就一定能惠及万民吗?
  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考验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