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3节(2 / 4)
然后呢?等周嘉行收复河东, 下一步矛头就对对准他们!理由不用找,一个抗旨不遵就够了。
但让他们出兵帮朝廷攻河东, 他们不甘心!
帮河东军对抗朝廷,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和胆量……
权衡利弊过后, 诸节镇只能按兵不动,暗地里诅咒周嘉行, 希望他兵败如山倒。
当然也有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的节镇,这些节镇被其他势力打压, 处境岌岌可危,与其投靠河东军, 还不如效忠于新朝。
正所谓天无二日, 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 尊无二上。长公主占了大义, 名正言顺, 民心所向,新朝乃正统,又有周嘉行坐镇,俨然不可撼动,这时候不投,不是傻么?
和暴跳如雷的各地节镇之主一样,诏书送抵江州时,周家族老也气得发指眦裂,差点撕碎诏书。
周嘉行就这样舍弃了自己的姓氏——他不称帝,那不就代表周家先祖永远不可能被追封为帝?
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大方到连帝位都不要,商议过后,决定派人进京打探情况,看能不能说服周嘉行的幕僚去劝他改变主意。
……
做皇帝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想做什么不用自己操心,还没开口呢,身边一堆聪明人早已经帮你预备得妥妥当当。
宫中最聪明、最机灵的女官、内侍簇拥在周围,登基以后,九宁反而比以前更清闲了。
当然,如果像李曦那样多疑,或者像李昭那样多思,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身边的人,生怕聪明人设计陷害自己,那么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。
面对身份上的转变,九宁决定以不变应万变:难得糊涂。
想勾心斗角,可以,先把正事办好了。
忠心什么的,她不强求,只要臣子能干实事、肯干实事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,都可以任用。
她下旨放了周嘉行抓起来的那三个人,哪怕这三人此后数次上疏对她冷嘲热讽。
随他们反对去吧,反正她已经是皇帝了。
和她的宽宏相比,反倒是被授予舍人一职的雍王李昭开始展现出他决绝狠辣的一面。
之前他就想过要整顿朝政,改革税法,力矫之前的种种弊政,讨伐藩镇,平定天下。但是当时的他只能调动几十个内侍、亲兵,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,更别提去讨伐藩镇,而且他对民生了解不深,所有计划只有空想,其中大部分空想还过于理想化。
和周嘉行达成共识以后,李昭坚定了自己的决心。他花了十天时间整理了一道奏疏,洋洋洒洒几千字阐述自己的构想,呈送至九宁案头。
九宁命回京的多弟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当众读出这份奏疏,满朝震动。
李昭不想错过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,加上被周嘉行和九宁给刺激到了,手段比以前更加激进,他头一个整顿的就是自己的宗室——皇族。
土地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根本,想根除病根,税法必须加以调整。
此前周嘉行在自己治下的鄂州等地取消权贵的免税特权,不管是什么身份,只要名下拥有土地,都得向朝廷交税。
那时周嘉行治下并没有皇族,李昭在看过记录鄂州这几年税收的文书过后,选择拿长安城中那帮整天游手好闲、无所事事的皇族开刀:以后甭管是什么皇亲国戚,占有朝廷土地,那就老实交税吧!不交?抄家。等补齐该交的税再放人。
这道奏疏经由大臣们传出大明宫,然后迅速传遍整座长安城。
其次,李昭还建议在重开的科举考试中采取糊名制度。
另外进士科、九经、五经、开元礼、三史、三礼、三传、明经、明法、明字等科中只需要保留经、义等科,像诗、赋之类的考试可以取消。朝廷取仕挑的是治理民生的人才,而不是让官员整天去吟诗作赋、研究音律。考试的时间、地点、内容、科目也应该确定下来,成为固定考试。
以前的科举考试,以进士科、明经最重要,这两者中,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仕途通顺,最后极有可能位居宰辅之位,明经次之。而其他小科出身的官员往往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小吏。 ↑返回顶部↑
但让他们出兵帮朝廷攻河东, 他们不甘心!
帮河东军对抗朝廷,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和胆量……
权衡利弊过后, 诸节镇只能按兵不动,暗地里诅咒周嘉行, 希望他兵败如山倒。
当然也有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的节镇,这些节镇被其他势力打压, 处境岌岌可危,与其投靠河东军, 还不如效忠于新朝。
正所谓天无二日, 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 尊无二上。长公主占了大义, 名正言顺, 民心所向,新朝乃正统,又有周嘉行坐镇,俨然不可撼动,这时候不投,不是傻么?
和暴跳如雷的各地节镇之主一样,诏书送抵江州时,周家族老也气得发指眦裂,差点撕碎诏书。
周嘉行就这样舍弃了自己的姓氏——他不称帝,那不就代表周家先祖永远不可能被追封为帝?
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大方到连帝位都不要,商议过后,决定派人进京打探情况,看能不能说服周嘉行的幕僚去劝他改变主意。
……
做皇帝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想做什么不用自己操心,还没开口呢,身边一堆聪明人早已经帮你预备得妥妥当当。
宫中最聪明、最机灵的女官、内侍簇拥在周围,登基以后,九宁反而比以前更清闲了。
当然,如果像李曦那样多疑,或者像李昭那样多思,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身边的人,生怕聪明人设计陷害自己,那么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。
面对身份上的转变,九宁决定以不变应万变:难得糊涂。
想勾心斗角,可以,先把正事办好了。
忠心什么的,她不强求,只要臣子能干实事、肯干实事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,都可以任用。
她下旨放了周嘉行抓起来的那三个人,哪怕这三人此后数次上疏对她冷嘲热讽。
随他们反对去吧,反正她已经是皇帝了。
和她的宽宏相比,反倒是被授予舍人一职的雍王李昭开始展现出他决绝狠辣的一面。
之前他就想过要整顿朝政,改革税法,力矫之前的种种弊政,讨伐藩镇,平定天下。但是当时的他只能调动几十个内侍、亲兵,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,更别提去讨伐藩镇,而且他对民生了解不深,所有计划只有空想,其中大部分空想还过于理想化。
和周嘉行达成共识以后,李昭坚定了自己的决心。他花了十天时间整理了一道奏疏,洋洋洒洒几千字阐述自己的构想,呈送至九宁案头。
九宁命回京的多弟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当众读出这份奏疏,满朝震动。
李昭不想错过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,加上被周嘉行和九宁给刺激到了,手段比以前更加激进,他头一个整顿的就是自己的宗室——皇族。
土地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根本,想根除病根,税法必须加以调整。
此前周嘉行在自己治下的鄂州等地取消权贵的免税特权,不管是什么身份,只要名下拥有土地,都得向朝廷交税。
那时周嘉行治下并没有皇族,李昭在看过记录鄂州这几年税收的文书过后,选择拿长安城中那帮整天游手好闲、无所事事的皇族开刀:以后甭管是什么皇亲国戚,占有朝廷土地,那就老实交税吧!不交?抄家。等补齐该交的税再放人。
这道奏疏经由大臣们传出大明宫,然后迅速传遍整座长安城。
其次,李昭还建议在重开的科举考试中采取糊名制度。
另外进士科、九经、五经、开元礼、三史、三礼、三传、明经、明法、明字等科中只需要保留经、义等科,像诗、赋之类的考试可以取消。朝廷取仕挑的是治理民生的人才,而不是让官员整天去吟诗作赋、研究音律。考试的时间、地点、内容、科目也应该确定下来,成为固定考试。
以前的科举考试,以进士科、明经最重要,这两者中,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仕途通顺,最后极有可能位居宰辅之位,明经次之。而其他小科出身的官员往往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小吏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