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(1 / 4)
只是陈参做事周全,虽然心里已经倾向于迁都,口中却不肯大包大揽,略想了片刻,方道:“迁都这种事情,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。也不是说迁就能迁的。”
天家无私事,做了皇帝,搬家可就成了一件能够决定王朝命运的大事。迁都迁都,可不是楚昭一个人抱着儿子赶个牛车,晃悠着去西京那么简单。
迁都不但要迁走皇族,还要迁走皇族的仆人心腹若干人,斜桥世家若干人,寒门大臣若干人,士兵百姓若干人,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,也要修房子。
西京虽然曾经做过北魏的都城,但早就被胡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。城里的街道、宫殿都得重修,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。相当于在北方大地上重新建都。
不过这个问题虽然难办,还是可以解决的,毕竟楚昭治下的朝廷不养闲人,工部不是摆着好看的,上方山上那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供奉也不是吃闲饭的。
加之打服了鞑靼,收拾了朝廷里有异心之人,改革工作也初见成效。元嘉君臣夙夜不息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,一个盛世的雏形渐渐丰满。在这样的时代里,营造一座新都并不是难事。
“ 陛下坚持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,保证国家安全,促进民族大融合。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,但陛下想过没有,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。 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,迁都也等于白迁。 ”陈参背对着楚昭站在地图旁,指着西京的位置问道。
楚昭提出了大略框架,但细节他自己也没想好,此时自然回答不上来。
好在陈参并不故弄玄虚,很体贴的自问自答道:“粮食,迁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。毕竟大楚经济重心其实偏南。”
当初大楚定都建业,除了北边总被胡人骚扰之外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业附近是大楚的产粮区,而北方因为黄河泛滥的问题,产粮量已经不如南方了。
楚昭一听,放下了心:“这事也好解决,寡人早就让北地军屯试种了马铃薯和玉米,这些作物都不挑地,而且产量高,北边的粮食,吃饱不成问题。”
楚昭满意的补充道:“当然,玉米马铃薯只是权宜之计,等过几年稳定下来,我还打算要治理河道,疏通运河的,到时候贯通南北,才能根本解决粮食问题,也能极大的促进南北贸易的繁荣。这次迁都之事,新都便交予子谋,旧都那边还是景深负责,好了,寡人也乏了,你下去拟定一个章程。”
典型的上级动动嘴,下级跑短跑的官僚作风。
陈参却任劳任怨,一脸激动的转身,去为陛下达成心中所愿。
楚昭满意地看着陈参的背影,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得了这么些能干的大臣。
随着帝国走上正轨,能用到他这个皇帝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。楚昭本人其实没什么权力欲,就很满意做个橡皮图章。
系统虽然略有抗议,不过现在有了交互功能,楚昭便以真正的圣明天子都是垂拱而治为由,将它打发了回去。系统支吾两句,也就默许了楚昭消极怠工的做法。这也是因为它现在有了新的追求,加上楚昭这段时间表现很好,所以才这般好说话。
系统看着厉害,其实很好忽悠,怪不得未升级前,没有交互系统功能。大概设计者不想系统过早的在使用者面前曝露智商。
这么想着,楚昭不由微微一笑,并没有注意到系统这段时间不同寻常的沉默和种种鬼祟的举动。
第160章
岁月倥偬而过。惊心动魄的元嘉二十二年终于慢慢远去,迁都的事情也在陈参和崔景深的主持之下,按部就班地进行。
元嘉二十三年秋月,由工部员外郎黄衡督造的西京正式完工。这一次建造是根据楚昭提供的唐都长安考古复原图,对原本西京的规划布局做了较大变动。
要说明的是,黄衡不愧是墨门第一人。楚旦坏事之后,魏显似乎也跟着对政治失去了兴趣,反而一心一意给黄衡打起了下手,投身到了大楚科研事业之中。有了黄衡夫夫强强联合,加上楚昭给出的许多现代经验,西京的建设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。
设计者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,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,把西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,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,禁止乱搭乱盖,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。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,沟宽三点三米,深达二点一米。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西京城的排水问题。由于沟宽,而且是明沟,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。同时因为陛下要求了一定的绿化面积,黄衡便在设计时让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上了树木。这些行道树以梧桐为主,株行距整齐划一,纵横成行,保养及时,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景。
迁都的消息一传出来,比起那些拖拖拉拉不肯迁都的大臣,商人们倒是第一时间嗅出了商机,开始火速赶往西京买房置产,一时房价飙升,导致朝廷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。
不过有这些商人提前来把都城住熟,倒是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,熙熙攘攘的景象。到闹嚷嚷的官员们来的时候,就发现城中布局整齐,贸易繁荣,梧桐成荫,风景宜人,市民富足有礼,绝对是当时第一的国际大都市。和欧洲中世纪混乱肮脏的所谓城区一对比,被无数胡人称为“叫人向往的东方天堂”。
然而胡人向往,大楚的朝臣并不向往——因为大楚的天子任性北上,一年间不肯回建业,他又掌握着实权,朝臣尽管大多不乐意,也只好千里迢迢搬来了位于三秦之地的西京。而这些满心怨愤的先头部队到了西京,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找到楚昭犯言直谏。
楚昭早就有了心理准备,知道迁都这事不可能一帆风顺,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更糟糕——满朝文武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他迁都。
这也难怪,人都是为利益所驱动的生物。大楚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边,朝臣也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,老婆孩子都在建业,狐朋狗友、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,谁愿意跟着楚昭来北方吹风?
好在楚昭早有准备,他虽然时常任性到叫大臣想以下犯上,有时候却又体贴的叫臣子们心里暖融融的,恨不得立即为了陛下去死上一死。这一次也不例外。 ↑返回顶部↑
天家无私事,做了皇帝,搬家可就成了一件能够决定王朝命运的大事。迁都迁都,可不是楚昭一个人抱着儿子赶个牛车,晃悠着去西京那么简单。
迁都不但要迁走皇族,还要迁走皇族的仆人心腹若干人,斜桥世家若干人,寒门大臣若干人,士兵百姓若干人,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,也要修房子。
西京虽然曾经做过北魏的都城,但早就被胡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。城里的街道、宫殿都得重修,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。相当于在北方大地上重新建都。
不过这个问题虽然难办,还是可以解决的,毕竟楚昭治下的朝廷不养闲人,工部不是摆着好看的,上方山上那些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供奉也不是吃闲饭的。
加之打服了鞑靼,收拾了朝廷里有异心之人,改革工作也初见成效。元嘉君臣夙夜不息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,一个盛世的雏形渐渐丰满。在这样的时代里,营造一座新都并不是难事。
“ 陛下坚持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,保证国家安全,促进民族大融合。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,但陛下想过没有,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。 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,迁都也等于白迁。 ”陈参背对着楚昭站在地图旁,指着西京的位置问道。
楚昭提出了大略框架,但细节他自己也没想好,此时自然回答不上来。
好在陈参并不故弄玄虚,很体贴的自问自答道:“粮食,迁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。毕竟大楚经济重心其实偏南。”
当初大楚定都建业,除了北边总被胡人骚扰之外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业附近是大楚的产粮区,而北方因为黄河泛滥的问题,产粮量已经不如南方了。
楚昭一听,放下了心:“这事也好解决,寡人早就让北地军屯试种了马铃薯和玉米,这些作物都不挑地,而且产量高,北边的粮食,吃饱不成问题。”
楚昭满意的补充道:“当然,玉米马铃薯只是权宜之计,等过几年稳定下来,我还打算要治理河道,疏通运河的,到时候贯通南北,才能根本解决粮食问题,也能极大的促进南北贸易的繁荣。这次迁都之事,新都便交予子谋,旧都那边还是景深负责,好了,寡人也乏了,你下去拟定一个章程。”
典型的上级动动嘴,下级跑短跑的官僚作风。
陈参却任劳任怨,一脸激动的转身,去为陛下达成心中所愿。
楚昭满意地看着陈参的背影,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得了这么些能干的大臣。
随着帝国走上正轨,能用到他这个皇帝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。楚昭本人其实没什么权力欲,就很满意做个橡皮图章。
系统虽然略有抗议,不过现在有了交互功能,楚昭便以真正的圣明天子都是垂拱而治为由,将它打发了回去。系统支吾两句,也就默许了楚昭消极怠工的做法。这也是因为它现在有了新的追求,加上楚昭这段时间表现很好,所以才这般好说话。
系统看着厉害,其实很好忽悠,怪不得未升级前,没有交互系统功能。大概设计者不想系统过早的在使用者面前曝露智商。
这么想着,楚昭不由微微一笑,并没有注意到系统这段时间不同寻常的沉默和种种鬼祟的举动。
第160章
岁月倥偬而过。惊心动魄的元嘉二十二年终于慢慢远去,迁都的事情也在陈参和崔景深的主持之下,按部就班地进行。
元嘉二十三年秋月,由工部员外郎黄衡督造的西京正式完工。这一次建造是根据楚昭提供的唐都长安考古复原图,对原本西京的规划布局做了较大变动。
要说明的是,黄衡不愧是墨门第一人。楚旦坏事之后,魏显似乎也跟着对政治失去了兴趣,反而一心一意给黄衡打起了下手,投身到了大楚科研事业之中。有了黄衡夫夫强强联合,加上楚昭给出的许多现代经验,西京的建设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。
设计者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,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,把西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,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,禁止乱搭乱盖,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。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,沟宽三点三米,深达二点一米。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西京城的排水问题。由于沟宽,而且是明沟,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。同时因为陛下要求了一定的绿化面积,黄衡便在设计时让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上了树木。这些行道树以梧桐为主,株行距整齐划一,纵横成行,保养及时,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景。
迁都的消息一传出来,比起那些拖拖拉拉不肯迁都的大臣,商人们倒是第一时间嗅出了商机,开始火速赶往西京买房置产,一时房价飙升,导致朝廷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。
不过有这些商人提前来把都城住熟,倒是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,熙熙攘攘的景象。到闹嚷嚷的官员们来的时候,就发现城中布局整齐,贸易繁荣,梧桐成荫,风景宜人,市民富足有礼,绝对是当时第一的国际大都市。和欧洲中世纪混乱肮脏的所谓城区一对比,被无数胡人称为“叫人向往的东方天堂”。
然而胡人向往,大楚的朝臣并不向往——因为大楚的天子任性北上,一年间不肯回建业,他又掌握着实权,朝臣尽管大多不乐意,也只好千里迢迢搬来了位于三秦之地的西京。而这些满心怨愤的先头部队到了西京,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找到楚昭犯言直谏。
楚昭早就有了心理准备,知道迁都这事不可能一帆风顺,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更糟糕——满朝文武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他迁都。
这也难怪,人都是为利益所驱动的生物。大楚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边,朝臣也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,老婆孩子都在建业,狐朋狗友、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,谁愿意跟着楚昭来北方吹风?
好在楚昭早有准备,他虽然时常任性到叫大臣想以下犯上,有时候却又体贴的叫臣子们心里暖融融的,恨不得立即为了陛下去死上一死。这一次也不例外。 ↑返回顶部↑